古人以为,酒不能乱饮,只要在身体和心情正常的状况下才干饮用。身体不适、过火忧虑或震怒之时部不能饮酒。否则会损伤身体安康。情人徐坷在《情裨类钞》中谈到饮食卫生时说:『于饮食而讲卫生,宣研讨食时之办法,凡遇愤恨或夏郁时,皆不宜食,食之不能消化,易于成病,此人人所当切戒者也。』饮酒更应如此,按中医的理论说,人在发怒时,肝气上逆,面红耳赤,头痛头晕,如再饮酒,加上乙醇的作用,势如推波助澜,更宜失控,致使形成不堪想象的结果。济南散白酒
古人为使饮酒时的心情到达最佳状态,也探索出了至今看来仍可仿效的方法:
选择适宜的时间:如凉月好风,袂雨时雪;花开满庭,新酿初熟;旧地故友,久别重逢时饮酒,可到达宾主同欢的愿望;而在日灸风燥,渡阴恶雨;近暮恩归,心情焦躁,不速客至,而有他期之时,则不宜饮酒。
选择适宜的场所:无论在花前月下,泛舟中流的露天场所,还是在宅舍酒楼,只需使人感到幽雅、酣畅,便是饮酒的最佳场所。
古人有“山饮”、“水饮”、“郊饮”、“野饮”之习,颇喜在旅游观光中饮酒。因而,他们饮酒的处所,常常不在大雅之堂,不在闹市之肆,而在山峦之巅、溪水之畔,或在郊野之中,翠微之内.,周穆王畅饮于昆仓瑶池,无为子独酌于莲花峰上,何点致醉于钟山之阿,桓温置酒于龙山之顶,客于舟中,李白“长歌吟松风”,杜牧“与客把酒上翠微”,等等。在令人沉醉的意境中饮酒的欢乐,其情味,的确是在高堂明烛下所难以领略到的。
·聚饮:明末情初人张潮在为其友黄九个的《酒社刍言》所作的小说中,就提到了友人聚饮的益处:“盖知己集聚,形骸礼法,一切都忘。惟有纵横往复,大可畅钗情怀。”聚食、聚饮对普通人尚且有如此益处。对老年人来说就更为重要了。老人最忌寂寞。我们现代的文化生活比拟丰厚,老人们能够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以到达文娱、养生的目的。古代就不同的,古人除了儿孙绕膝之外,大部喜欢与友人相聚饮酒以为乐。其实他们聚饮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吃喝,而主要在于活动筋骨、酣畅身心。